随着全国大范围的人口流动,普通话逐渐成为中国人交流的通用语言,乡音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。在此情形下,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因其独特的发音风格也曾带给人几许欢乐,比如经过改编的东北版、河南版、陕西版等各种歌曲。不过,这些仅仅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九牛一毛罢了,同一个省、市、甚至县乡镇,说的方言也不太一样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隶属于北方官话系统的河南话,走遍全国都不怕有人会听不懂,但实际上,即便是同是河南人,见面也最好用普通话交流,这种情况在豫北的安阳、新乡地区最为普遍。
从中国语言地图来看,安阳、新乡大部分地区以及焦作部分地区所说的并非中原官话,而是晋语,最经常见到的情况就是:该区方言与中原官话区最明显的特点是保留中古汉语的入声调,一般有五个声调——阴平(如三)、阳平(如人)、上声(如五、九)、去声(如四)、入声(如一、六、七、八、十),且入声保留有喉赛音的韵尾。这是为什么呢?
首先,这种现象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以河南行政区划为例,虽然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,但豫北实际上地处黄河以北。黄河成为中原官话向豫北扩散的重要障碍,而相比之下,晋语对豫北的影响力就很大。
其次,在元末明初,河南山东因战乱十室九空,朱元璋曾组织过大规模的政府移民行为,这就有了洪洞大槐树的传说,安阳、新乡、焦作因地利之便接受的移民数量较多,不容易被其他方言同化掉。而在明清时期,这里也长期隶属于彰德府、卫辉府、怀庆府管辖,更加固化了晋语这种方言。
最后,豫北地区在明清以来没有大范围受到黄河改道的影响,农业经济条件较好,不易形成流民四散的局面,与其他地区的交往也比较少,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。
当然,在安阳、新乡境内的方言也并非是一样的,比如安阳每个县区的说话方式几乎都不一样,市区、安阳北和林州、汤阴、内黄、滑县以及安阳县几种方言等交错分布,其原因是因为豫北地区并没有一个具有统治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每个县区相差无几,不利于统一的强势方言的推广。
总之,安阳、新乡人说晋语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,由于地理环境、人文条件等最终形成的,并且还具有十里不同音的独特风情。